“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年代,AI、网络的出现改变了生活方法和生产方法,甚至改变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法,所以不少学校都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拓展多层次、宽范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内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国内教育改革进步,提高国内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哪种人才能称为国际化人才?有什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十月15日至十月16日召开的“2018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平台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可能可以给大伙一个答案。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西班牙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Gisela Conde Morencia、德国驻华大使馆教育合作文化处副处长Yildiz Miller、中国教育掌握副会长李天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长铭、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薛维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王芳、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王勇等嘉宾及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们建言献策,以期让教育与进步得以同频共振。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贾文键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平台
国际化人才培培养为必然走向,“全球胜任力”成为重点
近期几年有关全球胜任力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一个有要紧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应该有更多的人才走进国际组织、国际项目,为人类的和平与福祉服务。
中国教育掌握副会长李天顺从新课标、新教程的角度出发,觉得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要维持和发扬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点校的优势,积极努力革新,努力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者。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正在设计的合适学生学习的蓝图,并讲解了该蓝图怎么样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个性尊重、保障不同学习路径的学习品质,从而形成学生是我们的核心素养。其中,学习蓝图的设计单位为单元,一般一个学习单元用时为1—2周,学习蓝图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以此分解出合适于学生的学习计划,依据学习计划,设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同时设计评估方法。
“学习外语是促进交流的要紧方法,为交流打造了桥梁,开放了边界”,西班牙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Gisela Conde Morencia 高度一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中国基础外语教育范围的要紧价值。德国驻华大使馆教育合作文化处副处长Yildiz Miller 在致词中介绍了现在德国大使馆积极拓展的“PASCH”项目——即支持在中国的多个中学开设德语课程以加强德语普及程度。
在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长铭看来,培养国际化人才,非常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坚强不屈的中国魂、坚贞不渝的中国情、坚定不移的中国根。他提出,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是中国教育必然之路。帮助学生打造国际意识、知道国际文化常识是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其中一步,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将来有能力参与国际角逐与合作。“大家可以通过拓展多层次、宽范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适应国家进步的需要,把国际化人才培养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人才培养不能离开多元课程的设计与教育力的提高
教育怎么样在全球化与跨文化之间达成平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什么课程和活动体系的支撑?有什么革新渠道?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给出了不一样的探索策略。
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长铭从活动的举办和课程开发角度进行阐释。他谈到拓展国际课程班的经验,比如每年举办暑期中华文化体验营、举办国际年轻人平台等,同时,和英国剑桥考试委员会、欧盟教育基金会一同开发了初中生技能拓展课程(SDP),主要培养学生国际化视线、跨文化的意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独立的习惯等。
长沙长郡中学基于湖南当地特点,走出一条个性道路。长沙长郡中学党委书记、长郡教育集团管委会副主任杜慧谈到三点举措:第一,“促个性进步,重自主成长”;第二,“重革新精神,重合作能力”;第三,“做文化使者,讲中国故事”。
“中华根基、国际视线、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济南外国语学校的育人目的。济南教育局副巡视员、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苏旭勇说到,济南外国语学校现在主要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4个方面探索国际视线背景下的外国语学校建设。
拓展高中部的国际项目,进行复语外语课程和初中国际英语同步课程,与小学习英语实验课程的变革,是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近年来的国际化改造举措。在当下改革以外,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董事长、校长林卫民还对将来进步进行考虑,他觉得,面向将来的学校领导力,除去迎接“将来已来”的挑战,和应AI年代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智能、技能方面的改造以外,更要培养“设计感、故事力、叫响力、共情力、娱乐力”来改变大家学校教育的近况。
除此之外,会议期间,与会职员还就“立足国家需要和策略布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高中多语种新课标解析”等话题进行讨论。
探索中海外语教育,北外革新复合型、复语型培养模式
教育面临着“为哪个培养人,培养哪种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无论是搞非通用语建设、达成所有建交国家官方语言的全覆盖,还是拓展汉语国际教育、向世界介绍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都走在革新路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在平台致词中谈到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怎么样更好地服务国家策略,成为引领中海外语教育的大学。第二,怎么样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有哪些用途,作出历史性贡献。“大家提出,到2020年北外的语种建设做到全部覆盖。”他说。对此,北外在师资培养上愈加解放思想,从国别研究、政治、经济、法律、媒体传播、历史、艺术等角度培养老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第三,怎么样进行交叉学科的培养,输送更多人才。
具体有什么革新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莉文从学校概况、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本科就业状况等几方面出发,介绍了北外近几年围绕着培养“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线、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目的而推行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说来主要体目前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为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的结合,现在,学校开设的辅修/双学位(双专业)有英语、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专业。第二,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对此,学校一方面加大英语教学,所有专业本科生均可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其次新增外语语种以专业选修课或2、第三外语选修课方法向同族语种或相邻国家语种与全校学生开放。第三,复语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即北外学院。通过加大通识教育,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为国际组织学院输送人才,设立“英法双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实验班。
在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举措以外,北外在多语种图书出版方面也不断发力。隶属北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全海外语类书本、音像和数字商品出版基地。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北外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网盟秘书长王芳介绍,现在,外研社每年出版图书万余种,涉及80多种语言,与32个“一带一路”国家打造起出版合作关系。坚守出版,进步教育,外研社一直为培养年代所需要的、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人才积极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会议期间,六所北外新增优质生源基地校收到颁发铭牌,十五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网盟”单位收到新加入会员证书。同时平台上还成立了“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多语种教育进步分中心”。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名誉理事长陈琳发来祝贺视频。
本次平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生源基地校和全海外国语学校、外语特点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之间搭建起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流互通、一同进步的平台,同时作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好衔接、携手共进的典范,平台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线的复合型、复语型、高档国际化人才建言献策,为民族复兴、年代进步做出了新的贡献。